[中国教育报]无锡职院屡获国家级科研项目和省级科研奖的奥秘

发布者:魏艳发布时间:2015-12-07浏览次数:726

 

企业难题就是高职科研课题

《中国教育报》  2015127  03

■通讯员 陈敏

    日前,2015国家自然科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揭晓,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的两个项目榜上有名。在国家级科研项目平台上,一所高职院校连中两个奖项,让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备受关注。但同时,高职院校是否有必要、有能力搞科研的争议也不绝于耳。

    “高职院校必须发展科研,但定位与本科院校不一样。”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朱爱胜说,正如上榜的两个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都是研究技术层面问题一样,高职院校搞的不是理论研究,而是行业企业的应用研究;不是为前沿科学实现突破,而是要以科研为抓手,更好地提升职业院校师资、培养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不久前,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与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高职教育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2010年至2014年间,我国200所国家级示范性和骨干高职院校中,68%的院校国家级课题数量接近零。由此可见,我国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极低。在朱爱胜眼里,高职院校不能不搞科研,因为教师要从生产一线找接地气的技术;课本教材要引入最新案例;在与企业的合作中争取赢得主动权,都离不开科研工作。

    2014年,无锡职院提出“教学、科研‘两条腿’发展,科研也撑‘半边天’”的主张,通过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鼓励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科技开发、出台《科研考核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措施,为科研发展提供机制保障和人才支持。

    “我们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想对生产线做机械化改造。”今年6月,在学校科技处的牵头下,机械学院、物联网学院和控制学院的数十名教师走进无锡四方友信股份有限公司,深入生产企业一线,与企业老总和技术人员面对面对接课题。

    初次对接后,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提出可做课题的项目方案,并与企业协商生产实际需求,不断完善。不久前,由机械学院教师俞张勇博士和马俊峰领衔的“柔性桶身翻转设备研制与开发”课题项目正式与企业签约立项。

    “从生产一线找课题,企业难题就是研究课题。”科技产业处处长崔平告诉记者,学院结合学科优势、整合科研人力,形成智能制造技术、汽车安全技术、工业视觉物联网等六大团队,“研究大方向+企业实需求,研究课题个个精而准”。

    仅去年以来,无锡职院校企双方就已经合作完成全自动盘带机的设计与研制等科技项目100余项,其中“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光伏组件监测系统”获江苏省轻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且专利申获达204项,其中89项实现授权。

    由“智能制造技术团队”与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生产线智能物流系统和数字化管控一整套解决方案,在江苏恒立高压油缸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改造、宁波更大集团生产流程数字化改造等企业工程项目中成功应用。

    该团队负责人、控制技术学院院长黄麟告诉记者,这些实际应用的成功案例目前正在梳理,将编入学生的实践讲义和相关教材之中。“一来,科研成果做案例,保证是当下行业的最新业态;二来,任课老师参与了课题,讲起课来更生动。”

    值得一提的是,该科研团队成员刘志刚在项目中还锻炼并培养了一批学习能力强、工作认真负责的学生。2013级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陈付友就是其中一个,跟着刘老师两年,他从自学理论到独立去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已然有了一副企业工程师的“手艺”。

    控制学院、机械学院等科研强院的一大批学生都是受益者。“很多同学还没拿到毕业证就被企业‘预订’,而且还是西门子、施耐德这样的国际大公司,有的学生首份工作就是领班、每月工资能拿六七千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