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村里话改革 春雷起处说信仰——马克思主义学院带领学生赴安徽小岗村开展现场教学纪实

发布者:阎秀芝发布时间:2018-05-08浏览次数:1173

为更好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55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教师与学生赴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展了以“学习小岗精神·领会全面深改·坚定四个自信”为主题的实践教学和调研活动。

安徽凤阳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习近平总书记曾称赞“小岗村当年的创举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1978年,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红手印,创造了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小岗精神”。在小岗村,师生们参观了反映六七十年代当地农民生活状况的当年农家以及大包干纪念馆和沈浩纪念馆。

在当年大包干责任书签字的土屋里,老师和同学们围坐在摆放印泥与煤油灯的小木桌旁,开展现场教学,老师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1978年那个冬夜村民们下决心签字实施大包干的背景、过程及其对农村改革产生的深刻影响。在老师的讲述中,大家仿佛置身于四十年前的场景,更加深入地体会到改革开放的艰辛以及敢想敢干的创新精神对于我们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有同学说,难得的机会,可以深入接触改革开放的发源地,当曾经历史书本上的村名变成眼前实实在在的村落时,心中感慨万千。

在大包干纪念馆,翔实丰富的图文视频资料及其他展示作品向大家呈现了小岗村的整个历史,生动真实地再现了当年大包干从酝酿到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大家看到,四十年来,凭着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尊重民意、勇于创新、风险共担、艰苦创业的大包干精神以及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小岗人将吃不饱饭的穷苦地改变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小岗村的变革发展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宏大进程相伴而行,大包干精神也是中国改革精神的写照。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小岗村时表示“小岗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实践证明,唯改革才有出路,改革要常讲常新。”大家在参观学习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只有走改革开放之路、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小岗村的发展离不开好的带头人,在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师生们了解了当代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沈浩同志的优秀事迹。沈浩,在小岗村任党委第一书记近6年,扎根基层,勤奋务实,勇于创新,无私奉献,忘我工作,为小岗村发展倾尽心血。在沈浩的身上,师生们感受到一名优秀共产党人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感受到信仰的强大力量。

在小岗村,我们还安排了一场特别的纪念活动,因为去小岗村的这一天,正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马克思的诞辰纪念日,我们决定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特别的地方,开展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师生们共同学习了5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观看了视频节选《马克思是对的》,感受马克思高尚的人格魅力,理解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实现的“三次伟大飞跃”。结合小岗村的改革发展,师生们展开积极讨论,大家认为,当年始于小岗村的农村改革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注重实践的理论品质在中国建设实际中的运用,今天,我们要全面深化改革,依然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立足于以人民为中心,求真务实,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在这次实践教学和参观调研活动结束后,同学们记录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有同学说:在参观中,18位农民堪称悲壮的托孤举动让我体会到了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实践精神,说不如做;沈浩的事迹让我明白了为什么马克思可以说“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的聪明人、出色的诗人,但他决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我们也许不能成为一个伟人,但是要想别人如何对待自己,自己就得先这样对待别人。还有,我们必须时刻记得自己到底想做什么,想要什么,要不忘初心,这样才能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困难。还有同学说,在这次学习中,我看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看到了村民们的不畏困难,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将这种精神应用于我们的学习中和生活中,我相信我们只要用这样的精神去面对,我们会有一个不一样的明天。

(马克思主义学院  撰稿:赵后起;摄影:赵后起/滕彬;审稿:周春兰)

纪念馆里看“变化”

土屋场中话改革

师生共举信仰旗